十三经

Info

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,全部共63万字。即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。

  • 《周易》,十三经之首,由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部分组成,《易传》是对《易经》的解释。最初为占卜之书,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,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。
  • 《尚书》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。关于夏商周三代。
  • 《诗经》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,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。由风、雅、颂三部分组成。风,160篇,大部分是民歌;雅,105篇,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;颂,40篇,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。
  • 《周礼》记载的是官制体系。
  • 《仪礼》以“士”的日常礼仪为主,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、凶礼、宾礼、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。
  • 《礼记》是对《仪礼》的补充。
  • 《春秋-左氏传》简称《左传》,《春秋》三传之一,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,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(前722)至鲁哀公十四年(前481)共243年中,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。
  • 《春秋-公羊传》不讲历史,而是对《春秋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。
  • 《春秋-榖梁传》也是一部对《春秋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。
  • 《论语》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。
  • 《孟子》主张的核心是“仁政”。
  • 《孝经》儒家伦理思想。
  • 《尔雅》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。

Subsections of 十三经

Chapter 1

周易

《周易》,十三经之首,由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部分组成,《易传》是对《易经》的解释。最初为占卜之书,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,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。

由伏羲制卦,文王繫辞,孔子作十翼。共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。易经的內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、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,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,百姓用为占卜事象。至孔子作传,始为哲理的书,是儒家的重要典籍。亦称为《羲经》、《周易》。

  周者,周人也;易者,变易,简易,不易也,周人所作之《易》也。《周易》,乃群经之首。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,后被列入儒家经典。《周易》包括《经》、《传》两部分。《经》有时称为《易经》或《古经》,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;《传》是战国时人对《经》的解释说明,又称《易传》。《易经》部分分六十四卦,《易传》分为七种十篇,汉代学者称之为“十翼”,“翼”即副翼经文之意。

  古代典籍,夏曰《连山》、商曰《归藏》、周曰《周易》。

  《周易》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,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,如“阴阳”,对中国人影响功莫大焉。至今,上至鸿儒硕学,皓首穷经;下至街头卜者,研读谋生,无不奉为圭臬,浅人浅解之,深人深究之,也算是十三经中最深奥、最神秘的书了。所以,作为中国人,不可以不读《周易》!

易经通释

易的释义四种:

  • 1、上日下月为易,
  • 2、如蜥蜴变化为易;
  • 3、化繁就简为易;
  • 4、金乌,大日,生命。

经的释义三个:

  • 1、通“径”字,路径;
  • 2、经典;
  • 3、方法。

  综合起来,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,认识天地、阴阳相辅相成、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,充分把握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之际遇,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。

  易经实际上涉及了六项内容:科学、数学、逻辑学、哲学、修行学、占卜学。因此,它成为道教、儒教、阴阳术数的经典,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。后汉郑玄在《易赞》中将“易”定义为:简易、变易、不易。宇宙万物,时刻变化,人事亦如此,故曰“变易”;大宇宙之变化,井然有序,循环不已,有规律可循;小宇宙人之命运,同具法则性,故曰“不易”;正因有“不易”之法则,即能了解宇宙天地法则,可以遵循;同样,小宇宙人的动向,亦能预知,并可规范,故曰“简易”。

分宫卦象次序歌

乾为天,天风姤,天山遁,天地否,风地观,山地剥,火地晋,火天大有。
坎为水,水泽节,水雷屯,水火既济,泽火革,雷火丰,地火明夷,地水师。
艮为山,山火贲,山天大畜,山泽损,火泽睽,天泽履,风泽中孚,风山渐。
震为雷,雷地豫,雷水解,雷风恒;地风升,水风井,泽风大过,泽雷随。
巽为风,风天小畜,风火家人,风雷益,天雷无妄,火雷噬嗑,山雷颐,山风蛊。
离为火,火山旅,火风鼎,火水未济,山水蒙,风水涣,天水讼,天火同人。
坤为地,地雷复,地泽临,地天泰,雷天大壮,泽天夬,水天需,水地比。
兑为泽,泽水困,泽地萃,泽山咸,水山蹇,地山谦,雷山小过,雷泽归妹。

上下经卦名次序歌

乾坤屯蒙需讼师,比小畜兮履泰否,
同人大有谦豫随,蛊临观兮噬嗑贲,
剥复无妄大畜颐,大过坎离三十备。
咸恒遁兮及大壮,晋与明夷家人睽,
蹇解损益夬姤萃,升困井革鼎震继,
艮渐归妹丰旅巽,兑涣节兮中孚至,
小过既济兼未济,是为下经三十四。

上下经卦变歌

讼自遁变泰归妹,否从渐来随三位。
首困噬嗑未济兼,蛊三变贲井既济。
噬嗑六五本益生,贲原于损既济会。
无妄讼来大畜需,咸旅恒丰皆疑似。
晋从观更暌有三,离与中孚家人系。
蹇利西南小过来,解升二卦相为赘。
鼎由巽变渐涣旅,涣自渐来终于是。

Subsections of 周易

第一卦·乾卦

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

  乾(读音qián):卦名。象征天,含有“健”的意思,“健”也称为乾卦的卦德。《周易集解》:“言天之体以健为用,运行不息,应化无穷,故圣人则之。欲使人法天之用,不法天之体,故名‘乾’,不名天也”。

  卦辞:乾:元、亨、利、贞。

  爻辞:初九,潜龙勿用。

  九二,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

  九三,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

  九四,或跃在渊,无咎。

  九五,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

  上九,亢龙有悔。

  用九,见群龙无首,吉。

  《彖》曰:大哉乾元!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大和,乃利贞。首出庶物,万国咸寧。中国古籍全录

  《象》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
  《象》曰:潜龙勿用,阳在下也;见龙在田,德施普也;终日乾乾,反復道也;或跃在渊,进无咎也;飞龙在天,大人造也;亢龙有悔,盈不可久也;用九,天德不可为首也。

  《文言》曰:

  元者,善之长也;亨者,嘉之会也;利者,义之和也;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乾,元、亨、利、贞。中国古籍全录

  初九曰「潜龙勿用」,何谓也?子曰:「龙德而隱者也。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。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確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」

  九二曰「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」何谓也?子曰:「龙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。闲邪存其诚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《易》曰:『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』君德也。」

  九三曰「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」何谓也?子曰:「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,所以进德也;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知至至之,可与几也。知终终之,可与存义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。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」

  九四曰「或跃在渊,无咎。」何谓也?子曰:「上下无常,非为邪也;进退无恒,非离群也。君子进德修业,欲及时也,故无咎。」

  九五曰「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」,何谓也?子曰:「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;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覩。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,则各从其类也。」

  上九曰「亢龙有悔」何谓也?子曰:「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」

  「潜龙勿用」,下也。「见龙在田」,时舍也。终日乾乾,行事也;或跃在渊,自试也;飞龙在天,上治也;亢龙有悔,穷之灾也。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

  潜龙勿用,阳气潜藏;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。终日乾乾,与时偕行;或跃在渊,乾道乃革;飞龙在天,乃位乎天德;亢龙有悔,与时偕极;乾元用九,乃见天则。

  乾元者,始而亨者也;利贞者,性情也。乾始,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!大哉乾乎!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;六爻发挥,旁通情也;时乘六龙,以御天也。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

  君子以成德为行,日可见之行也。潜之为言也,隱而未见,行而未成,是以君子弗用也。

 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《易》曰:「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」君德也。

  九三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。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

  九四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或之。或之者,疑之也,故无咎。

  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天且弗违,而况於人乎?况於鬼神乎?

  亢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。其唯圣人乎?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

第二卦·坤卦

坤卦 坤为地 坤上坤下

  坤:卦名,象征地。地载万物,也可使万物归隐,所以坤有归与藏的意思。坤卦是唯一的纯阴卦,是“至柔”、“至静”之卦。充分体现了大地之美,女性之美,阴柔之美。坤为大地,承载万物,顺应天时,化育万物,大地具有宽厚、包容、正直、宏大、安静的胸怀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

  坤卦,坤为地卦

  《坤》:元亨。利牝马之贞。君子有攸往,先迷,後得主,利。西南得朋,东北丧朋。安贞吉。

  《彖》曰: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坤厚载物,德合无疆。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牝马地类,行地无疆,柔顺利贞。君子。君子攸行,先迷失道,後顺得常。西南得朋,乃与类行。东北丧朋,乃终有庆。安贞之吉,应地无疆。

  《象》曰:地势坤。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
  初六:履霜,坚冰至。

  《象》曰:“履霜坚冰”,阴始凝也,驯致其道,至坚冰也。

  六二,直方大,不习,无不利。

  《象》曰:六二之动,直以方也。“不习无不利”,地道光也。

  六三,含章可贞,或从王事,无成有终。

  《象》曰“含章可贞”,以时发也。“或従王事”,知光大也。

  六四,括囊,无咎无誉。

  《象》曰:“括囊无咎”,慎不害也。

  六五,黄裳,元吉。

  《象》曰:“黄裳元吉”,文在中也。   上六,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。

  《象》曰:“龙战于野”,共道穷也。

  用六,利永贞。

  《象》曰:用六“永贞”,以大终也。

  《文言》曰:坤至柔而动也刚,至静而德方,后得主而有常,含万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顺乎,承天而时行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,由辩之不早辩也。《易》曰:“履霜,坚冰至”,盖言顺也。

  “直”其正也,“方”其义也。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“直、方、大,不习无不利”,则不疑其所行也。

  阴虽有美,“含”之以従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,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。

  天地变化,草木蕃。天地闭,贤人隐。《易》曰:“括囊,无咎无誉”,盖言谨也。

  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,发于事业,美之至也。

  阴疑于阳必战,为其嫌于无阳也,故称“龙”焉。犹未离其类也,故称“血”焉。夫玄黄者,天地之杂也,天玄而地黄。